中宏網天津2月28日電 2月27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牢記囑托 善作善成·強協同抓落實促發展”系列第五場新聞發布會。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投資促進局局長楊柳,市投資促進局副局長張雷光,市投資促進局副局長李濤,市投資促進局副局長寇曉霜出席會議,介紹了構建投資促進新模式、服務全市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并回答媒體記者關心的問題。
楊柳介紹: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與各部門、各區委區政府密切合作,共同開創全市投資促進工作的新局面。
2024年,全市產業項目到位資金3286.55億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5.74%,各區均完成全年目標。今年開年以來,全市投促系統不打年盹,以“開滿弓、拉滿箭”的勁頭開展全年工作,率先落地新紫光北方總部基地等重大項目。預計一季度全市完成產業項目到位額941.3億元,超進度2.28個百分點。
作為新部門,我們一年來著力打基礎,重點做了三件事:創新機制、建強隊伍、狠抓項目。
一是創新機制。作為本輪機構改革的重要內容,2024年初天津市成立市投資促進局,著眼于統籌全市的投資促進工作,整合全市資源,服務企業。在市級層面,建立起市級投資促進工作協調機制,由常務副市長任召集人,兩位副市長任副召集人,成員單位為各相關市級部門,協調機制辦公室設在我局,高位推進全市投資促進工作。在區級層面,各區成立投資促進局,集合精兵強將,研究產業,整合資源,推動項目落地。在評價體系方面,推出全新的“投資促進工作質量效益評價體系”,首創“進取指數”,更精準科學地激發全市投資促進系統的積極性。在工作方法層面,我們推出“握手計劃”,促進區區強強聯手;推出“群星計劃”,促進一區一特色產業;推出“梧桐計劃”,服務“三新”“三量”工作,把閑置樓宇轉變為吸引金鳳凰的“梧桐樹”。
二是建強隊伍。高質量的投資促進工作需要一支懂市場、懂產業、懂企業的專業化隊伍。去年以來,全市成立了市區兩級投資促進部門,形成了協同配合的“火箭軍”“集團軍”團隊。市投資促進局著眼于標志性大項目,深入分析產業前沿動態、捕捉最新市場信息,與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國資委、市交通運輸委等行業主管部門協同“作戰”,為高質量大項目高效配置資源,服務好項目落地。
各區投資促進部門積極服務企業,解決項目落地過程中的系列問題,去年推動了108個高質量項目落地。一年來,市區兩級隊伍還通過交流、掛職、培訓等多種形式,相互支持,共同提升專業化水平。現在,全市投資促進系統干部正深入研究、積極跟蹤循環經濟、動力電池、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產業,依托龍頭企業為全市開辟產業新賽道,打造產業新高地。
三是狠抓項目。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方向,我們一年來努力挖掘高質量項目,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國投生物制造創新研究院、新紫光北方總部等標志性大項目先后落地天津。有些朋友可能對部分項目不熟悉,我簡單介紹一下。
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是落戶天津市的首家列入央企名錄的國務院國資委一級企業,是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全國性龍頭企業。天津市在低碳綠色發展方面有深厚的積淀:有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中新生態城,有全國首家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開發區——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園,融資租賃業全國知名、港口全球通達。“龍頭企業+特色產業+設備資產管理+港口”所產生的化學反應,將給天津的產業帶來巨大的拉動作用。
國投生物制造創新研究院是我國在戰略新興產業生物制造領域的重要布局。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代表性技術的生物制造科技,是全球大國競爭的制高點。天津市的天津工業生物所,實現了全球首次從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多項重量級科研成果。全市其他科研機構、高校等創新要素也非常活躍。在此基礎上,國投生物制造創新研究院著力解決“從實驗室到市場化”成果轉化這個重大課題。研究院將著手進行全鏈條投資,讓國有資本注入產業創新的關鍵節點和優勢領域,打通并串聯起創新鏈、產業鏈,提升我國生物制造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月8日,我國最大的綜合性集成電路領軍企業新紫光集團與天津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天津市打造研產銷一體化的北方總部基地,一期投資30億元左右,建設國產高性能大算力芯片、汽車電子等系列項目。從天津市產業基礎來看,天津打造“CPU—操作系統—數據庫—服務器—整機終端—超級計算—信息安全服務”完整的信創產品鏈條,擁有麒麟、飛騰等一批知名企業。從新紫光集團來看,新紫光在移動通信芯片、智能安全芯片等20多個細分領域占據國內第一及世界領先地位。近年,中國半導體1億美元以上國際并購合作,近80%由新紫光集團(紫光集團)及股東方完成。與新紫光集團的合作,將為天津市信創產業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這些標志性、牽引性、示范性項目,實現了多項突破,必將為天津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新的一年里,市投資促進局將保持奔跑的姿態,乘勢而上,圍繞循環經濟、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產業進一步做好服務,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新增量”!
新聞發布會上,相關領導回答記者提問如下:
記者提問一:剛才提到天津市引進了多個重大項目,請市投資促進局介紹一下,這些重大項目對天津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什么地方?
寇曉霜介紹:去年以來,我們落地了不少大項目,得到了中央媒體、天津媒體、海外媒體的廣泛關注。我們選擇項目的一個重要維度是對天津的貢獻,既考慮著眼當下的“真金白銀”,也考慮著眼未來的“零的突破”。
我這里有一組數據,去年全年,全市落地的高質量項目達到108個,投資總額達到670多億元,預計年產值或營收近850億元。大家還比較關心就業問題,就您提到的幾個項目來看,新紫光項目一期投資30億元,達產后年產值不少于100億元,創造高端研發管理崗位上千個。
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注冊資本100億元,帶動直接或間接就業崗位上萬個。國投生物制造創新研究院預計到2028年營收規模達到300億元以上,對生物制造人才也有不小的需求。與此同時,我們更看重為天津、為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
比如,去年6月落地的中煤科工項目,其產品是世界首創的鉆錨一體化智能快掘成套裝備;同月落地的新和成尼龍新材料項目,填補國內在己二腈制備技術上的空白,打破國外企業的市場壟斷地位;去年8月落地的中核集團核理化院醫用同位素產業基地項目,解決我國醫療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要素的“卡脖子”問題,建成后將是國內產能最大、品質最高的鐿176穩定同位素生產基地等等。
所以說,我們招引企業的過程,也是不斷研究和探索產業帶動和天津雙向賦能的過程。落地的不單單是一個個項目,更是一顆顆“種子”,這些項目成長了,就能培育出天津的新質生產力、新的產業賽道。
記者提問二:聽了剛才的介紹,我們注意到去年天津的投資促進工作令人眼前一亮。請問天津市的城市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哪里?
李濤介紹:打造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是我們成立以來一直思考的問題和工作的重點。通過一年探索,我們認識到,天津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國家支持的政策優勢。去年以來,國務院印發《進一步支持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天津市政府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支持天津的政策大禮包,極大地提高了中外企業投資天津的信心。
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優勢。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進入第11個年頭。三地經濟互動越來越頻繁。2024年,來自北京的產業項目達到803個,產業項目到位額1607億元,占到全市產業項目到位額的48.90%,可以說是“半壁江山”,“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成為趨勢和潮流。
三是港口的硬核優勢。港口是經濟的風向標,也是企業投資的重要參考維度。位居全球十大港口之列的天津港,目前有147條集裝箱航線,通達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對企業來說,扎根天津,可以方便地聯通全球。
四是產業基礎優勢。天津擁有全部44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606個工業小類,是我國工業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人無我有”的產業基礎給了企業最大的發展空間。
五是科技教育人才的核心優勢。天津擁有各類大專院校56所,擁有國家級院所和國內高水平研發機構總數超過170家,建成了6家海河實驗室。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24年天津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58%,位列全國第三。這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力量源泉。
六是投資促進體制機制優勢。自市投資促進局去年成立以來,我們一直以企業落戶天津的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為使命,整合全市資源,形成支持和服務企業落地天津的合力,結合各區資源稟賦的不同,科學合理地推動企業在全市的業務布局。避免內卷,也給企業最方便、最大力度的支持。
記者提問三:剛才提到的“握手計劃”,請問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來的,主要是解決什么問題?
張雷光介紹:市投資促進局成立后,承擔起統籌全市投資促進工作的責任,從天津實際出發創新工作方法,在去年提出了“握手計劃”,著力于打破資源要素的區域分割,從機制上促進不同區之間的合作,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
我舉個例子,河北區有一座樓宇旺海國際。去年以來,在我們牽頭撮合下,河北區與東疆聯合在這里打造航運主題樓宇。河北區交通便利,落戶保障好,綜合配套設施齊全,整體“硬件”條件好;東疆是綜保區、租賃創新示范區,又是自貿區的一部分,政策優勢明顯。雙方合作,既盤活了樓宇,又解決了企業的多方面需求。河北區、東疆、企業三方獲益。半年多時間,國能(天津)航運有限公司、浙江機電等11家企業確認入駐,90%以上為港產城相關企業,入駐面積1.4萬平方米,約占整體樓宇的三分之一。
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主體,天津仲裁委員會、天津海事法院等單位也計劃近期舉辦揭牌儀式正式入駐。大家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來,
一是盤活了旺海國際,二是打造出航運主題特色樓宇,三是發揮了中心城區載體的綜合配套優勢,四是聚集航運要素,賦能載體新功能,五是促進了港產城融合深度發展。
隨后,市投資促進局會同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財政局等部門協調兩區之間的稅收分配、考評統計等工作,進一步完善工作舉措。在這一工作機制的指導下,各區放開眼界、敞開胸懷,自覺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
再比如,去年河東區與生態城也成功“握手”,打造一個生產項目,為全市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力量。今年,我們將總結去年的經驗做法,逐步形成制度性的舉措,促進更多區優勢互補,互利合作,促成生產要素在全市范圍內自由流動,共同引育高質量好項目,優化天津的營商環境。
記者提問四:請介紹一下今年在投資促進方面有什么創新做法?
楊柳介紹:今年,我們積極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主動謀劃新的工作方法,主要從“三項計劃”“三大展會”“三個招法”來開展工作。
一是“三項計劃”。“握手計劃”“群星計劃”和“梧桐計劃”,是我們提出的創新做法。“握手計劃”剛才介紹了基本情況。我再介紹一下其他兩個計劃。“群星計劃”,引導各區綜合評估本區資源稟賦、產業配套、增長潛力等要素,精準聚焦1至2個主攻產業,出臺專項支持政策,打造若干在全國有知名度和辨識度的“一區一業”品牌。“梧桐計劃”服務于“三新”“三量”工作,扮演樓宇“產業生態建構師”的角色,從產業鏈上下游挑企業,讓樓宇形成“上下樓、上下游”的集聚生態,并促成新的投資促進優勢。
二是“三大展會”。我們充分利用與天津市產業發展高度契合,且長期在津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國際航運產業博覽會等展會,積極推介天津投資環境和特色資源稟賦,精準梳理目標企業,深度鏈接產業資源,搭建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平臺,營造良好的投資促進氛圍。
三是“三個招法”。今年,我們在去年創新工作的基礎上,還將再創新三大招法,尋找互利共贏的機會。
1、龍頭企業招商。依托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國投生物制造創新研究院等龍頭企業,以專業化的服務、市場化的方式,開發上下游產業鏈資源,為行業企業找“發展機遇”,促成更多企業在天津扎根成長。
2、科研機構招商。天津高校資源豐富,科研機構密集。我們將依托天津工業生物所、海河實驗室等技術研發高地以及國家超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為市場注入更強的創新動力,為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提供強力的算力支撐。這些都為企業在津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特色金融產業延伸招商。天津的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特色金融產業在全國影響力很大。例如:天津市租賃資產超2.3萬億元,其中,飛機租賃資產約6000億元,新能源設施租賃資產超5000億元,船舶海工租賃資產近2000億元,均占到全國一半以上,將賦能天津航空航天、海工船舶、新能源設施等行業的研發制造和梯次利用,形成新的發展機遇。(中宏網特約作者王敏報道)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